导语:2024年,拥有双一流大学博士学位的牛小奔离开了工作八年的央企。在他离职的背后,是央企人事制度改革的缩影。
毕业时,牛小奔收到了央企和民营房地产企业的offer。尽管民企开出的薪资远高于央企,但牛小奔最终选择了央企,看重的是其稳定的职位。
入职初期,牛小奔的工资以每年20%的幅度上涨,年终奖最高涨至20万元。他也顺利走上中层管理岗位。
自2021年以来,在市场和政策的多重影响下,牛小奔所在的央企内部开启了多轮人员优化,包括降薪降级、调岗和解除劳动合同。
经过几轮调整,牛小奔的年薪回落到刚进企业时的应届生工资水平。无奈之下,他选择主动离职。
牛小奔的经历并非个例。另一家能源央企的人力资源主管表示,近三年来,该企业的人员规模正在根据市场因素进行调整。
一家贸易行业央企则制定了每年优化5%到8%干部的目标,并拆解至各个部门。
央企员工优化既是改革的结果,也是市场供需和宏观政策影响下的产物。
国企改革要求员工工资总额与企业净利润挂钩,导致利润下滑的企业不得不进行人员优化。
尽管央企内部不会直接提“裁员”,但实质上存在变相减员调薪的措施,如设立人才池、改变劳动合同制式等。
央企员工的优化实操难度远超想象,涉及国企改革的挑战、市场供需的变化和宏观政策的影响。
牛小奔入职央企时,师傅告诉他,只要不出错,按部就班,就可以慢慢升职加薪。
近几年的内部竞聘和业务调整打破了他的预期,面临降职降级的危机。
尽管牛小奔最初选择观望,但企业接连发出的人员优化通知让他不得不重新考虑。最终,他在2024年离开了央企。
央企铁饭碗不再是不可撼动的保障。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改革深入,央企正探索更灵活的用工方式,员工的稳定性和待遇面临新的挑战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tmqq88.com/article/69b9be38871a00b2ca63.html